Copyright©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:0743-6228742
主办单位:龙山县委宣传部
承办单位: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
通讯员系统登陆
作者 颜芳燕
这是爹生前讲给我的挑夫故事。他十四岁初当挑夫,一直干到三十一岁,龙山通公路才结束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熬了八年,遭过抢,挨过打,忍过饥,赔过款,还得干,也会喊挑夫号子,但从不敢喊;解放后干了十年,无抢无欺无苛捐,有苦有责有快乐。他当了山里挑夫老大,带头喊出了挑夫的精神需求。
一九五九年前,龙山全靠挑夫运输。天刚蒙蒙亮,晨雾蒙在山路上。洛塔界上已经传来了扁担压弯的吱呀声。爹肩上那根桑木扁担,被汗水浸得油光发亮,他往肩头垫了块粗布,捏着扁担绳往下顿了顿,扎扎实实。
他身后跟着几十个挑夫队伍,老大哥华银卷着裤腿,膝盖上结着受伤的老茧,还沾着点泥;金臣把铜烟袋往腰后一别,盐袋上的麻绳往扁担上套两圈,指缝里嵌着洗不掉的烟垢;还有田甲、彭乙、向丙这些老伙计,都跟在身后赶路。新来的芳才、芳乾捏紧扁担绳,指节发白,裤腿被草叶扫得绿一块黄一块。丁银把粮袋往腰后一转,粗布褂子早就被汗浸透,风一吹就凉飕飕地贴在背上。
这支队伍里,一半是新旧社会里都经历过的老挑夫,一半是浑身使不完劲的愣头青。他们挑的粮袋鼓鼓的,能看见苞谷粒的形状;盐包裹着油纸,老远就闻到咸味;百货上贴着红纸,写着民生物资四个字,每一样都是山里人居家过日子的东西。
走喽。爹嗓子一开,像面磨砂的铜锣。如今世道变了,茅草丛里再没有土匪的刀光,官老爷设的税卡早拆除了。他们挑的是国家的物资,送的是乡亲们的指望,心里舒服,脚下就更踏实。
号子声撞在青山上,惊起几只斑鸠,扑棱棱飞过松林,抖落一地露水。
刚到洛塔车乡街口,老杉树还滴着水珠,爹就领喊起来“到了洛塔车”,尾音轻快地上扬。众人齐声应和“进店把气歇”。几个年轻挑夫已经盯着茶摊搓手,粗瓷壶正冒着茶汽,焦香的茶味飘过来。歇脚时碗碰碗,茶水顺着嘴角流,在石板上溅出水花。再起身往偏岩走,山路越来越陡,爹眯眼打量坡度“偏岩坡度陡”,大伙的调子沉了下来“挑夫慢慢走”。
最险的也是偏岩,窄得只容一人通过。爹先探路,脚在岩边试了试,回头狠声喊“前头鬼见愁”,众人全神贯注“脚板钉山头”。
前头传来伙计的吆喝,向家饭店的青布幌子在风里飘。爹立刻喊“马上到饭点”,挑夫们眼睛都亮了“放担吃中饭”。挑夫们都加快了脚步,被华银笑着拍后背“急啥?菜还在锅里呢!”
吃完饭,怀里揣上温热的苞谷粑,队伍继续赶路。到了连五台脚,抬头看见山路拐了三道弯,松香随风扑来。爹甩甩袖子,声音扬得更高“要上连五台”,新来的芳才紧抓扁担绳,跟着老挑夫喊“你去我就来”。调子虽生,脚步却跟上了节拍。
上了连五台就是歌乐川。这条路盘在山脊上,窄处只容两人并行,山风从两侧灌上来,吹得衣角啪啪响。爹踩稳脚底的碎石,扁担在肩上换个位置“脚踏歌乐川”,众人挺直腰杆“心里比蜜甜”。挑夫们抹把汗,风一吹,凉快多了。
前头忽然平坦起来,爹喊“前路坦途平”,桃夫们脚步轻快“迈步如腾云”。可没走多远,右边突然出现陡坎,底下是深谷。爹赶紧往右指“右边是徒坎”,众人齐刷刷把扁担换到左肩“担往左肩转”。每个人都盯着脚下,风卷着尘土吹过,没人敢分心。
左边岩壁凸出一块,爹侧身喊“左边岩有堡”,挑夫们齐刷刷往右靠“身往右边靠”。走上直路,爹又喊“直路一条线”,众人加快脚步“挑夫如利箭”。遇到横生的路边树,爹抬手“左边树一蔸”,大家往右让“脚往右边抽”。
遇到暴雨,山路滑得像抹了油,爹卷起裤腿“风雨落山崖”,大家胳膊抵着胳膊“相互都招驾”。过隘口时,后头人盯着前头的脚后跟,爹提醒“隘口一线天”,众人屏住呼吸“稳步莫抢先”。走晃悠悠的木桥,他盯着桥板“桥晃如渡船”,大伙心定神稳“心定脚不偏”。
路上遇见背柴的老人,柴捆压弯了腰,爹放软声音“老人背捆柴”,众人让开道“莫急慢慢来”。见挎野菜的大娘,他喊“遇上老大娘”,挑夫们往路边让“让她先过岗”。遇到官差,队伍整齐靠边“官爷对面来”,声音规规矩矩“路边让成排”。碰上送亲花轿,唢呐声热热闹闹,爹笑喊“花轿颤悠悠”,大伙多让半米路“有烟让道走”。接亲的督官给每人发两支烟,道谢而去。遇见其他挑夫队,两拨人隔担打招呼,爹喊“担子重如山”,对方回应“各走半边天”。
太阳爬到头顶,汗湿的褂子黏糊糊贴在背上。爹就编趣话解闷。见放牛姑娘辫子系红绳,他喊“村姑十七八”,众人笑应“眼瞟脚会滑”。自嘲时拍盐包,盐粒簌簌掉“盐包压断腰”,大伙互相捶背“脚板磨穿泡”。见洗衣大姐棒槌溅水花,他喊“大姐洗衣忙”,众人起哄“棒槌追鱼慌”。就算累得直不起腰,他也要喊“挑夫不怕苦”,大家挺直腰杆“有歌心不堵”。
号子声伴着挑夫们,爬洛塔岩界到洗车河,再回龙山。扁担在肩上压出红印,却压不弯他们的腰。号子喊哑了嗓子,却把山道喊成了坦途。每声号子里,都藏着挑夫们的掘犟,是盐袋里的咸,粮袋里的香,百货担子上的红。也裹着五五年龙山挑夫走山道,最朴素的快活,是风里的松香,汗里的咸甜,你喊我应的暖意。
夕阳把山路染成金红时,挑夫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扁担的影子斜在路上,号子声还在山间回荡,跟着炊烟飘进家家户户,落在热乎乎的灶台上,成了龙山最动人的回响。
责编:朱柯源
一审:向波
二审:周娇
三审:张军
来源:龙山县老科协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龙山县发布三大核心IP
八面山集体婚礼浪漫启幕 全力打造湘西婚俗新地标
“沉浸式”体验让中医药文化校园科普“活”起来
第三小学举行“奔跑吧,少年”大课间展示活动
第一幼儿园大班组开展消防徒步实践活动
龙山县文艺界积极服务第四届湘西州旅游发展大会
龙凤园区跨省合作 开启产业协同新篇章
社保服务进企业 惠民政策零距离
下载APP
分享到
